语文试卷参考答案(二)
1. C(戛jiá 锲qiè)
2.D(井一阱 采—彩 连—联 频一濒 故—顾 汉一汗 棉一绵 惮—殚)
3.A(“确切”“确实”都有“真实、准确”意。但“确切”指准确,常用于语言文字表达。“确实”着重指真实可靠,符合实际,说明“的确如此”。“商量”“商榷”都含有“互相交换意见”的意思。“商量”的对象多是一般的事物,多用于口语。“商榷”的对象多是较大,较复杂的问题,多用于进行学术问题的讨论,是文言词。“因此”着重说明现有事实的因果关系,而不在推论因果关系。“因而”着重从现有的事实出发,推论出另外的事实;或者从现有的道理出发,推论出别的道理。)
4.D(“天花乱坠”。形容说话漂亮动听,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,可改为“头头是道”;“不堪设想”是(坏到一定的程度简直)不能想象,可改为“不可思议”。“等量齐观”是不分轻重同等看待,多指对待事物。可改为“一视同仁”;“一不做,二不休”指事情已经开始了,就索性干到底。)
5.A(B.语序不对,改为“效益相当于两座三峡电站的发电量。”C.杂糅,去掉“唤醒”。D.有歧义,“跟”可为“介词”,也可为“连词”。)
6.B(A“说”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;C.“笔画里”、“结构里”后面应该用顿号;D.“《论语》(述而)”应改为“《论语·述而》”。)
7.C(以“发生过战争”来证明“不会再发生战争”,显然不行)。
8.D(淡水尽管“可再生”,但“并非无穷”。)
9.A(B项指出的是未来夺水战争的可能而非短缺的现状。C项他们的观点不无道理,并不是短视可笑。D项原文无此信息)
10.B(从第4段可知“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,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”,“并未减少。”)
11.C(将:带领)
12.A(A.①②均为“被”。B.①跟从;②使……跟从;C.①连词,因为;②动词,认为。D.①过路的人(动词用如名词);②把……当作粪土(名词意动用祛)。)
13.D(②写他勤苦辛劳 ③写他被皇上了解 ④写他尽忠)
14.D(“之后”应为“之前”)
15.(1)若天有预兆,希望这些话不是胡言乱语。(2)远处,近处,没有地方没有去找。
16.(1)壮(阳刚);直上。(2)“写人不见人”,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。有声有色,形象鲜明,画面鲜艳,意境雄壮。
17.(1)贫贱不能移;战国;盂轲(孟子)。
(2)忽如一夜春风来;唐;岑参。
(3)逸豫可以亡身;宋;欧阳修。
(4)春日怎能遥远?(春天还会远吗?);英;雪莱。
18.这些映象叠加,形象鲜明地充分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,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。
19.作者根据当时的处境,自然联想到《冬日旅程》《菩提树》,说明白己正走的是一条寂寥(孤独)、空矿、艰难、令人绝望的路。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。
20.既不顺利,也不全是坎坷,是一条有喜有悲,却平静而扎实地向前延伸的路。
21.BD(A.首段写路,主要是为表明在德国学习是自己的一段生命历程;B.《路》中两旁是青绿色,不能包含“冬日之路”;E.本文前半部分感情基调低沉。)
22.例:时光,如高天上的流云,像汩汩滔滔的流水,似白驹过隙,稍纵即逝,一去不复返。
23.例:是秋风,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,使它有了一个萌生春天的温床。
24.例:《学步》。学习写作有如学步。开始迈步蹒跚,也免不了跌跤,甚至跌得鼻青脸肿,但总不能怕跌跤,终不肯下地走路,只要迈开了人生第一步,步履就会愈走愈矫健,愈走愈潇洒。
25.(略)中心观点:以防为主,防治结合。